“互联网+”参赛项目准备中要解决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业行动及路演呈现的逻辑问题

发布者:艺术学院发布时间:2021-01-30浏览次数:168

在第六届国际互联网+大赛的备赛过程中对以往的思考做了一些总结,在几次分享中也做了简单汇报。一些院校对备赛中的几个逻辑问题颇感兴趣,抱着开放、交流的心态分享给大家,思考不够成熟,难免挂一漏万,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全国高校互联网+大赛已经进入第六届,并更名为“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各省市自治区、各院校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准备,校赛已经陆续展开,同时项目训练营、项目打磨等各种训练性的工作也持续展开。

已经跟踪研究了几届大赛,也开设了相应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一直思考大赛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教育部强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但如何把参赛项目的项目形成、创业行动、路演准备和项目打磨和教学很好的结合恐怕并没有多少好办法。各个院校对于项目辅导和打磨的认识也有很多差别,甚至有一些项目训练是与教学毫无关系的。经过大量的获奖项目的分析,对于基于技术创新发现创业机会,基于创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和构建项目的商业模式,通过积极的创业行动让创意具备落地性,并通过项目商业计划的编制和路演准备,将项目很好地呈现给评委是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行动的。

为此,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基本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从创新到项目比赛应该解决的四个逻辑问题

互联网+大赛的项目虽然大量源于科研成果转化等技术与科学创新的成果,但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和创业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总结项目来源时往往会将学生自发创意、大创项目转化等等也列入其中,但能够获得评委(有不少评委有一定的投资经验)的项目并不仅仅是个创意。五届大赛以来创意组的项目在赛后能够进入创业实践(俗称落地)的并不多见,而在大赛的各级评审中很少有高校教师全程参与,也使得创业项目的赛事过程与教育教学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到比赛实际上有很大的距离,而比赛过程如果不能很好地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赛的意义就不能很完整地表现。毕竟通过比赛真正实现选项目的目标和培养人才相比还是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商业化的项目或社会领域的项目有许许多多非高校的途径可以实现,而人才培养中高校的角色就显得重要得多了。

在组织项目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应该有真正懂教育的人主导。从创新到比赛路演呈现,应该至少要解决下面四个逻辑问题。

二、技术创新的逻辑问题

在创业项目的形成过程中,创新(无论是科学创新或是技术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创新如何产生的问题,就涉及到项目最终可能实现的价值。通常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创意,大多数和专业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创意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或平台需要技术作为最基础的支撑,或者创业项目的创意(解决方案)需要符合科学技术的规律。要把解决方案清晰的梳理出来并且将创业项目的应用场景清晰准确的分析出来并得到初步的验证才好。不仅如此,还要有产品价值的最小可行化产品并能够得到一定的验证。

通过大量的项目分析,提出一个简要的逻辑要点,供大家参考。这些要点不是非有不可,也不是仅仅这些。大家可以提炼总结更恰当的创新逻辑所应该涉及的要点来分析和分享。

三、商业模式的逻辑

创业活动毕竟是一个商业活动,甚至“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商业组”也明确指出: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即便是公益组的项目,也少不了不要的成本补偿问题,这同样是借助商业化手段解决问题。因此,项目是不是有清晰的商业逻辑是决定项目团队如何将创意转为一个创业活动的基础。同样我们给出了一些基本总结。供大家参考交流。

商业模式分析、创业机会的构建应用什么样的分析工具我们是比较一致的,但许多项目团队中没有比较好的了解过创业理论的成员,往往就会借用战略分析与决策的工具去分析,这样对于商业模式的分析就缺乏准确的表达。

不仅主赛道和职教赛道(这两类都是商业类的创业)的创业项目如此,“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创业项目无论是商业组还是公益组,也要解决自身的逻辑问题。红旅赛道商业组除了主赛道项目的商业逻辑外,还要注意社会效益、持续性等社会领域的问题,公益组的项目同样要借助商业模式分析的工具构建自身的创业逻辑,并把公益性最好地体现出来。

四、创业行动的逻辑

我们看到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基本上是有个创意,然后就急着编制BP、制作PPT去了,一些院校的项目训练、辅导、打磨一类的活动基本上也是围绕路演PPT进行的。如果创业导师对于项目辅导上来就是改PPT,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慎重一点。创业源于创意,但创意不是仅仅靠灵感的,创新方法(偶尔我们称之为套路)是指导我们找到适应社会需求、有价值、能增长的创意的基础。形成了好的创意,不应该急着编BP、制作PPT,而是将创意付之于行动,在创业行动中寻求基于创意的原型,在原型测试的基础上推出最简可行化产品(MP),并不断进行验证和迭代,在迭代中探索用户和积累用户,形成有价值的数据支撑。

不要仅仅考虑评委怎么想,而要考虑我们如何行动。

五、路演呈现的逻辑

作为比赛,总会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一种三级赛的赛制,并且包含了各阶段的网评和现场赛。由于网评没有答辩环节,如何把创业项目说清楚,把评审人可能的问题尽可能通过路演PPT、项目视频和文本版BP充分表达。对于现场路演(或者网上路演)因为可以有评委提问,就要很好地通过评委的问题进一步阐述项目的价值性、增长性。对于创业项目的路演和商业计划书编制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基于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总结了路演呈现说什么、怎么说。目的在于清晰表达项目要解决谁的问题(客户、用户细分)、什么问题(机会与痛点)、如何解决(解决方案与创新)、团队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等方面进行阐述,把评委带到项目的额应用场景。

再好的项目也难免有小瑕疵,或者有的时候并不一点是瑕疵而是不同的理解。通过大量的路演资料的分析,我们做了一般性的总结,供大家参考。

总之,互联网+大赛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赛事(其实我更愿意称其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高校可能组织项目、进行训练营、找专家打磨项目、制定激励政策等等,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但如果不把互联网+大赛的底层逻辑充分体现,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恐怕一时还难以深刻理解。所谓底层逻辑,应该包含对创新方法与理论的探索,要认识到创业学已经成为一个理论日趋完善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有理论有行动,要认识到仅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没有创业思维和行动,是无法将科研成果通过商业途径转化为影响巨大的产业活动,也无法理解社会创业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的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网络